为切实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健全“传帮带”机制、推动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务处联合各学院于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8-13周开展了示范教学观摩课活动。经过各学院积极遴选推荐,共有17门课程纳入了此次活动。
构建多层次小班研讨制教学体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为提升教学质量、打造精品本科课程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学校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关于小班研讨制教学的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小班研讨制和研究教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授课,激发学生的学术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图1 徐丽艳老师授课现场
经济学院徐丽艳老师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是小班研讨制教学的典范。徐老师采用启发式讲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经济现象背后的原理,同时结合经济热点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等环节,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2 杨博老师授课现场
外国语学院杨博、赵洪宝老师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英文)》课程,则是以全英文授课为特色的小班研讨制课程。在小班环境中,教师们运用产出导向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通过课前阅读和调研、课上精讲与讨论、课后小组作业与在线答疑等环节,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效果和学习灵活度。

图3 刘泉军老师授课现场
商学院刘泉军老师的《财务会计学》课程,也是小班研讨制教学体系下的成功案例。在小班研讨的模式下,刘老师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财务会计的核心知识,还提升了会计业务的应用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

图4 叶俊老师授课现场
新闻传播学院季为民、叶俊老师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基础,进行小班研讨制教学的课程。在小班环境中,教师们通过讲授和讨论课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通过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础知识和发展脉络,还提升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多层次小班研讨制的教学体系下,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术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小班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