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所谓立德,即修养德性、落实德行,所谓育才,即传授学识、培育才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而立德树人,德才兼备是教育成果检验的根本标准。
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建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范畴,指的是高校教师通过无意识施加影响的教育方式与形式,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法治观念、文化涵养、心理健康、劳动实践等思政内容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一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发挥课程育人作用,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社会与民族学院王晓毅老师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例如社会与民族学院王晓毅老师在《环境社会学》课堂中提到,将环境素养作为人的现代性的一部分,增强对整体环境的感知能力和敏感性,并将环境保护纳入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体系中,提升辨认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同时参与到现实环境问题的改善中去。
国际政治经济学院范暘沐老师
国际政治经济学院范暘沐老师在《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从中探寻中西方哲学的联结。她讲到哲学可以自我革命,在于其可以不断否定自我的基本逻辑,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符合这一标准,而在中国哲学史上,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以至于忘记自己肉身衰败和终将毁灭的事实。
社会与民族学院周少贤老师
社会与民族学院周少贤老师在《普通心理学》中提到当下的热点话题——睡眠问题,在讲解复杂心理机制的同时,也分析不同阶段人们睡眠需求的变化,为受到失眠困扰的同学提出可行性建议,缓解学习生活压力,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身心健康。
经济学院黄敬宝老师
经济学院黄敬宝老师的《宏观经济学》,从课程角度对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内容展开深入解读,在报告的细节变化中发现政策的转向,梳理行文背后的逻辑、意义和联系,并与日常实践进行对照,做好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结合文章。
课程示范观摩活动将继续开展,接下来“两性一度”“卓越教师教学能力”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