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教学单位及相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北京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2—2024年)》要求,学校将开展2024年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目标
在科教融合背景下,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师育人水平、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和成果共享、构建一流培养体系,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及特色,以育人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支持一批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有效发挥教学改革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二、申报条件
申报项目需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
1.申报项目应坚持问题导向,能够切实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具体问题;
2.申报项目具备一定的建设基础,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3.申报项目具有较为完善的改革建设思路和创新点;
4.申报项目预期建设成效显著,成果有较好的推广性。
三、申报指南
选题聚焦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创新不足、课堂参与度有待加强等问题与改革创新的痛点、堵点,进行系统研究。申报项目可以是综合性育人改革,也可以是专业、课程、教材等单项改革项目,具体形式不限。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1.以学为中心提升教学,夯实人才培养质量。基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针对如何全面提升课堂的“出勤率”“抬头率”“满意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从如何撰写优秀教案、课件入手,全面探讨“有设计”“有组织”“有调控”的教育教学,推动课堂革命,潜心教书育人,孵化打造各类“金课”,夯实人才培养质量。
2.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优良学风建设。以“正学风、促自律、助成长”为主题,深入研究当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参与不充分的原因,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重点研究促进学风优化的体制机制、平台组织、文化活动、宣传引导策略等,全面营造学习风气浓郁、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3.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五育并举三全育人。主动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重点在如何“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意识”“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协调推进五育并举”“全面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等问题上想办法,从导师(组)学术研讨、劳动教育、美育教育、科学素养等方面下功夫,深入研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深度融合的机制、理念与路径,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
4.总结科教融合案例,归纳人才培养模式。深入研究科教融合特色下的人才培养定位、特点,教育教学中的特色和亮点,重点在“科教融合研究型教学”“优秀教学案例”上动脑筋,切实研究如何以科教融合促发展,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的现代化。
5.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智慧教育促进创新。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重点在“教育教学观念如何变”“教育教学现代化如何建”上动脑筋,切实研究如何将“新文科”“智慧教育”“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本科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过程。
四、立项数量
本年度学校将择优立项10项左右,其中3项推荐参与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评选。
五、申报评选方式
各教学单位和相关部门推荐数量不限,每位教师主持项目不超过1项,于2024年6月25日前,将符合上述相关要求的盖章纸质版材料报送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电子版申报材料打包发送至ucassjwc04@163.com,压缩包命名为:单位名称-教改项目申报,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改项目申报。
申报材料:
1.《2024年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汇总表》,请以“单位名称-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汇总表”命名(附件1)
2.《2024年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申请书》,请以“单位名称-项目名称-申报人-申报书”命名(附件2)
六、项目周期与验收
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经部门申报及相应评审后由学校统一公布。项目建设周期原则上不超过1年。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期结项的,经项目负责人申请可以适当延长建设周期,但原则上延长时间不超过1年。
项目建设周期结束后一个月内,项目负责人应提交项目结项报告书和结项成果证明材料。学校主管部门组织评审专家对申请结项的项目进行评审验收,评审合格准予结项,并发放结项验收证书。
项目结项成果须至少满足以下条件中的1项:
1.公开发表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1篇或纳入公开出版的有关教材或著作(均不少于5千字);
2.获得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关的省部级以上教学类奖项;
3.获得与项目建设内容相关的省部级教学研究课题;
4.不少于2万字的项目建设研究报告。
七、其他说明
校级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更为关注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提升与促进,在项目研究与实施过程中,希望各项目组与分管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相关学院多沟通,从为学校建言献策的角度出发,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痛点、难点上下一番功夫。
八、联系方式
联系人:刘靓 杨蓉蓉
联系电话:010-81360017(亦可通过企业微信沟通)
办公地址:北综合楼437办公室
教务处
2024年6月14日